作品描述:《逸趣》(Small Pleasures),1913年

06/02/2024 2 min
作品描述:《逸趣》(Small Pleasures),1913年

Listen "作品描述:《逸趣》(Small Pleasures),1913年"

Episode Synopsis

聆听有关这件作品的详解。

Transcript
Narrator: 《逸趣》是一幅宽、高均为约四英尺(1.2米)的布面油画,有着丰富的色彩、纹理、线条和意象。画面中央是一座山,山顶有一座五彩缤纷的几何形状城市。上方远处是另一座山,山顶有一座蓝色城墙的城市。

画面左侧充满了明亮的色彩。左上角,淡粉色的太阳散发着朦胧的红色光芒。在太阳下面的远山上,精简且生动的线条绘出驰骋的马匹和骑手。左下角,风景由蓝、黄、紫、橙、奶油色等鲜艳的色彩组成,部分区域覆盖着酒红、深紫、群青、翠绿等深暗色块。

在山脉的右侧,画面的颜色较深。右侧高处的蓝墙城市上方笼罩着一团阴郁的乌云。乌云之上是一朵白云,飘浮在紫罗兰、蓝、绿、橙和红色交织的绚丽天空下。乌云之下,金色的波涛汹涌,掀起一艘撑着三把黑色长桨的朱红色小舟。右下角的两个若隐若现的高个子人物——一个是白色和柠檬黄色,另一个是夹杂着绿、橙、黄、白的深粉色。两个人物均有红色、蓝色和绿色的轮廓。

添加了金属的颜料在整幅画的表面产生了柔和、闪烁的效果。有些部分的纹理很丰富,颜料厚重,笔触粗糙,甚至有一种点状、点画的效果。色彩在整幅作品的表面上模糊、混合和溶解。一块块界限模糊的朦胧色彩互相混合,可识别的形态似乎从中扩散出来,不安于停留在边界线内。松散的多彩线条在画布上环绕、涡旋。一切都像烟花绽放一般绚烂跃动。

康定斯基于1913年6月创作了这幅画,当时他仍游走在具象与抽象之间。他在次年的科隆演讲中解释道:“我将物体或多或少地溶解到同一个画面中,让它们不会一下子全部都被识别出来;这样,观众就可以逐渐地慢慢体验到种种画外之音。”

这件作品让人感受到康定斯基与自然的关系,特别是在此时,当他回归故土,参与以互助为基础的社会运动、户外绘画,并照料自己的厨房菜园。《逸趣》通过灿烂的阳光、高耸的山脉、风雨如磐的乌云、汹涌的波浪和一览无余的风景,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活力、浩瀚和力量的敬畏。

我们可以将这件作品视为康定斯基对享受创作的愉悦表达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他的目标是“放飞自我,把逸趣倾注到画布上”。

瓦西里·康定斯基(Vasily Kandinsky),《逸趣》(Small Pleasures (Kleine Freuden)),1913年6月。布面油画,110.5x120厘米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,古根海姆创始藏品。43.921 © 2021 艺术家权利协会(ARS),纽约/ADAGP,巴黎